第204章 后周纪——王朴论礼乐
林源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4章 后周纪——王朴论礼乐,白话资治通鉴:历史故事轻松懂,林源生,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五代十国那乱世纷争、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王朴关于礼乐的论述犹如一盏明灯,试图在黑暗中重新照亮传统礼乐文化的光辉道路,为当时及后世在文化重建与社会秩序恢复方面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指引与理论基石。
王朴,这位才学出众、见识卓越的贤能之士,身处后周时期,深刻洞察到礼乐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深远意义。在他看来,礼乐并非仅仅是一些外在的仪式与音乐形式,而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内涵的文化体系,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人民能够和谐共处的精神根基。
王朴论及礼时,强调礼是规范社会行为、明确人伦关系的准则。他认为,礼的起源在于人类社会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从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夫妻关系,到社会层面的君臣、朋友、长幼关系,礼都为之设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例如,父子之间,礼要求父慈子孝,父亲要有慈爱之心,关怀子女的成长与教育,而子女则需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听从教诲。在君臣关系上,君主要以礼待臣,尊重臣子的才能与意见,臣子则需尽忠职守,为君主和国家效力。这种基于礼的人伦规范,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而避免了社会的混乱与无序。
他深入探讨了礼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体现与作用。对于贵族阶层而言,礼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其行为举止的规范。贵族们在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朝会、宴饮等,都需遵循严格的礼仪程序,从服饰的穿着、礼仪的动作到言辞的表达,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彰显了他们的高贵身份,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礼同样不可或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人际交往等方面,也需遵循相应的礼仪习俗。如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新人的祝福与对家庭和睦的期望;丧礼中的停灵、守灵、出殡、下葬等仪式,则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与对生命的敬畏。通过这些礼仪习俗,百姓们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与价值观,维系着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乐的方面,王朴认为乐与礼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指出,乐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与教化功能,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情感的共鸣。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庄重肃穆的雅乐能够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激发人们对高尚道德与美好理想的追求;而欢快活泼的民间音乐则能够舒缓人们的情绪,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乐通过这种情感的引导与调节,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的熏陶与文化的滋养,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王朴详细阐述了乐的制作与演奏规范。他认为,乐的制作应遵循一定的音律和谐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与用途来创作合适的音乐作品。在祭祀等庄重场合,音乐应庄重典雅,节奏缓慢,旋律平稳,以表达对神灵与祖先的敬重;而在宴饮等欢乐场合,音乐则可相对轻快活泼,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以增添欢乐的氛围。同时,乐的演奏也需讲究技巧与礼仪。演奏者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能够准确地表达音乐的内涵与情感,并且在演奏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如演奏的姿势、表情、与其他演奏者的配合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