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古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慈禧巧计掌权,白话历史兴衰演义,智研古今,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咱再说说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他们扶着新皇帝即位后,自己就自称参赞军务王大臣。先颁发新皇即位的喜诏,接着又发了皇帝驾崩的哀诏。这事儿一传开,在京城的王大臣们,好多都跑到恭王府去商量事儿。

恭王就说了:“现在皇上驾崩,新皇上年纪又小,这朝廷的大权呐,都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还有尚书肃顺他们手里。咱在京的王大臣,心里都有怨言呐。” 肃顺一听恭王这话,心里不高兴,就跟着附和说:“王爷您可是大行皇帝的亲弟弟,如今新主年幼,按道理就该王爷您来摄政,怡亲王、郑亲王他们怎么能总揽大权呢,那肃顺就更别提了。”

正说着呢,突然有人来报,说宫监安得海从热河来了。恭王一听,就知道肯定有啥机密事儿,赶紧把安得海拉到密室里,两人嘀嘀咕咕商量了半天。第二天一大早,安得海就匆匆走了。恭王随后就写了个奔丧的折子送到热河。怡亲王和郑亲王接到折子看完,递给肃顺也瞧了瞧。肃顺就说了:“恭王来这儿,打着奔丧的旗号,我看呐,就是想总揽大权。” 怡亲王和郑亲王就问:“那这事儿咱咋处理啊?” 肃顺一拍胸脯说:“这有啥难的,就说京师是重地,不能没人守着,况且皇上的灵柩马上就要运回京城了,恭王没必要来热河,把这折子批回去,省得别人再来瞎掺和。” 怡亲王和郑亲王一听,连说:“好主意。” 就由肃顺写了批复,把折子发回去了。这三个人还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妥妥当当解决了。

嘿,他们哪知道,咸丰帝临终的时候,那传国的御宝早就被西太后给拿走了。肃顺他们再怎么狡猾,这下也没辙了。西太后一看怡亲王他们这些人独断专行,什么事儿都不跟自己和东太后禀报,心里着急啊,就找东太后商量,把这事儿说得特别严重,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

东太后听西太后这么一说,也心动了,就问:“怡王他们势力这么大,咱能有啥办法呢?” 西太后说:“除了把恭王召来,没别的招儿了。” 东太后想了想,就答应了。西太后马上拟定了一道懿旨,让东太后盖上御宝,还是派安得海星夜兼程去召恭王。没过几天,恭王就到了。肃顺赶紧把这消息告诉怡亲王他们。怡亲王一听,大惊失色,正想着怎么应对呢,又有人来报,说恭王来求见。

这三个人就把恭王迎了进去。怡亲王问:“六王爷,您大老远跑到这儿来,有啥事儿啊?” 恭王回答说:“我来叩拜皇上的灵柩,顺便问问两位太后安好。” 正说着呢,怡亲王身后有个人大声嚷嚷道:“叩拜灵柩那是应该的,可入见太后,这不合规矩吧。” 恭王一看他们人多嘴杂,也不好争论,就说:“既然不方便,那就麻烦各位替我问安吧。” 说完就告辞回住处了。

嘿,您猜怎么着?安得海早就等在那儿了。恭王又和他密谈起来,安得海还真想出了一个主意,恭王听了,连连点头应允,安得海这才告辞离开。当天晚上,避暑山庄门外突然来了一辆车子,车里面坐着一位穿着宫装的妇女。侍卫一看是个女的,再加上有太监跟着,也就没多问,让他们进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宫门一开,昨天晚上进去的那位神秘女子,还是由安太监陪着出来,坐着车走了。到了上午,恭王就跑到咸丰帝的灵柩前大哭一场,哭完了,又跑到怡亲王、郑亲王那儿去辞行。列位看官要纳闷了,这恭王不是奉了太后的懿旨来的吗,怎么还没见太后就急着走啊?其实啊,昨天晚上那位忽来忽去的宫装妇女,就是恭亲王巧妙化妆后扮的。他这一趟进宫,跟太后把计策都商量好了,所以才回去。怡亲王他们哪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中了宫里的秘计。

恭王走了之后,两宫太后就下了懿旨,批准马上奉着咸丰帝的灵柩回京。怡亲王、郑亲王他们几个又凑在一起开起了秘密会议。肃顺说:“咱进宫去见太后,再做打算。” 三个人进宫见到太后,太后就问:“灵柩回京的日子,你们定好了吗?” 这三人回答说:“听说京城还不太太平呢。” 太后听了,鼻子里 “哼” 了一声,说:“京城有啥不太平的?你们接受先王的顾命,又自称赞襄王大臣,自己摸摸良心,哪一件事对得起先王?

就说董元醇的那份折子,也有可取之处吧。你们要是真肯尽心尽力辅佐皇上,我们这些女流之辈,何必非要干预政事呢?但是灵柩的安放,幼主回京,这两件大事,你们到底办得怎么样了?” 怡亲王听太后这么说,心里不痛快,就回了一句:“我们辅佐皇上,也不能事事都听太后的吧。” 太后一听,大怒道:“我让你辅佐皇上,可没让你事事都不听我们的!皇上是天下共主,一天不回京,人心就一天不安,皇上也一天不得安宁。所以叫你们定个日子,护送灵柩、陪着皇上,赶紧回京城,好把你们辅佐的责任也给卸了。”

端华赶紧出来打圆场说:“因为京城还没完全平定,所以才想晚点儿回去。” 西太后可不吃这一套,直接说:“京城早就平定了,别瞎怀疑了,还是早点回去的好。” 这三个人灰溜溜地退出来,又合计出一个坏主意,打算派怡亲王的侍卫护送太后,等走到古北口的时候,把西太后给刺死。

嘿,他们可没想到,西太后那叫一个精明,早就偷偷命令侍卫荣禄带了一队兵,紧紧跟在身边。到了护送灵柩出发的那天,按照清朝皇室的礼制,各种仪式都举行完毕,太后和皇上先走,他们的鸾舆在前,灵柩在后,这样方便京城的人迎接。怡亲王、郑亲王他们一看荣禄寸步不离太后左右,吓得根本不敢动手。就这么一路平平安安地到了京城。

九月二十九日,太后和皇上稳稳当当地抵达京城北门,恭亲王率领着王大臣出城迎接。东太后传下旨意,让各位王爷起身,恭王谢过恩,就跟着鸾舆进了城。怡亲王、郑亲王一看城外到处都是军营,心里直发慌,就赶紧回自己的府邸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正想着进宫呢,就看见恭王奕沂、大学士桂良带着几十个侍卫走过来了。

恭王开口就说:“有圣旨,让怡亲王解除职务。” 怡亲王一听,懵了,说:“我这正奉着大行皇上的灵柩呢,谁下的命令让我解任啊?” 正说着,郑亲王也走过来了,看见两人在这儿争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恭王一看郑王也来了,就说:“真巧了。现在奉了谕旨,让怡亲王、郑亲王都解除职务。” 郑王一听,还笑了,说:“上谕可都是要我们拟定的,这谕旨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恭王严肃地说:“现在御宝都盖在上面,你们敢不遵旨吗?” 这一下,怡亲王和郑亲王可傻眼了。

怡亲王瞪大了眼睛问:“这圣旨上的印玺是从哪儿来的?” 恭王不紧不慢地说:“大行皇帝临终的时候,亲手交给两宫太后的。” 怡亲王和郑亲王一听,撇了撇嘴,满不在乎地说:“太后可没权力解我们的职,皇帝年纪那么小,就更别提了。” 恭王一听这话,火 “噌” 地一下就冒起来了,大声喝道:“你们俩敢不接旨?” 怡亲王和郑亲王脖子一梗,还嘴硬:“压根就没见到什么正经圣旨,接什么旨?”

恭王气得直跺脚,指着他们说:“这御宝可是先皇传下来的,你们敢不认?” 说完,大手一挥,喝令侍卫把这两人拿下。怡亲王和郑亲王还不服气,嚷嚷道:“我们犯了什么罪?” 恭王正气凛然地说:“你们听好了!” 接着就宣读起谕旨来。这二位听了,还嘴硬说:“你这是瞎编乱造陷害我们,走,跟你去见太后理论理论。” 恭王哪会怕他们,直接让侍卫把这两人拖出去,送到宗人府,交给宗令看管起来,自己回宫复旨去了。

要说还是西太后手段厉害,她先把怡亲王和郑亲王的爵位和职务给革了,然后让宗人府联合九卿,严肃地商议怎么给他们定罪。同时,又另外派睿亲王仁寿、醇亲王奕譞,让他们赶紧去把肃顺抓回来问罪。睿亲王和醇亲王领了圣旨,带着一百来号侍卫出了城,打着迎接灵柩的幌子,准备诱捕肃顺。

走了一百多里地,正好碰上运送灵柩的队伍。两位王爷赶紧下马,肃顺也下马过来相见,互相行了礼。之后,两位王爷又到灵柩前祭拜行礼。肃顺心里惦记着宫里的事儿,就想打听一下太后和皇上的情况,两位王爷敷衍着说都安好,醇亲王奕譞还说:“到了驿站,咱再细聊。”

等他们到了馆驿,奕譞突然站起来,脸色一正,高声说道:“有旨,拿革员肃顺!” 肃顺一听,吓得脸都白了,惊慌失措地问:“我犯了什么罪?” 奕譞板着脸说:“你的罪过可多了去了,到宗人府再跟你说。” 肃顺还想啰里啰嗦争辩几句,可是哪有用啊,只能任由侍卫押着,连夜赶回京城。第二天,朝廷就降旨把肃顺革职,交到宗人府议罪,同时派人去抄了他的家。处理完这些事儿,朝廷就任命恭亲王奕欣为议政王,在军机处任职。

过了两天,咸丰帝的灵柩到了德胜门,太后和皇上亲自出宫跪地迎接,然后把灵柩迎进禁城,停放在乾清宫。这时候,王大臣、大学士、都统等一帮官员,联名请求太后垂帘听政,还打算给新皇帝定个年号。一开始,有人提议 “祺祥” 两个字,但是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俩字意义有点重复,不太好。两宫太后就命令军机大臣重新拟定。议政王奕欣多会揣摩太后心思啊,他琢磨着太后的想法,拟了 “同治” 两个字呈上去。西太后一看,嘿,这 “同治” 俩字太妙了,正好寓意着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天下,就决定把明年定为同治元年,昭告天下。

第二天,朝廷又降下一道旨意,宣布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飞扬跋扈,不把朝廷和皇上放在眼里,罪大恶极,辜负了先皇的托付。不过,太后开恩,免去他们凌迟的刑罚,直接判处斩立决。这三个人一死,朝廷上下再也没人敢违抗太后的命令了。从这以后,清朝的大政方针,都由西太后慈禧一个人说了算。在东南的军务方面,朝廷把重任都交给了两江总督曾国藩,让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还有浙江全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提督、总兵以及以下的官员,都归他节制。您瞧瞧,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重的责任,自古以来都少见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明是天胡开局!怎么是逆袭剧本

十亿份月光

国家帮我垄断

爱吃肉的马

倾世皇妃:皇妃带球跑

诗玲

百年家族:百战求生

古之洞天

都重生了,拯救偷窃校花很合理吧

蔓生ing

我真不想变成歌后啊

浩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