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2章 也没啥大不了的,并汉,做梦中,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后带上自己的那一票人马。

放下刺史之尊严,先到平城。

拜访先锋义从幕后的操控者。

董先见丁原来访,自然欢迎。

自从当年繁畤一见。

这丁原便是董先通讯录中的一员。

这逢年过节的,都有通信。

更不用说如今,登门造访。

平城县寺。

丁原和董先品茶商谈。

“董小郎君已今非昔比,牧民一县!”

“使君见笑了。”

的确,场面有些尴尬。

当年丁原是千石司马。

而且还是别部司马。

但如今却只是六百石刺史。

只不过度辽将军裴晔说过。

他这六百石刺史只是暂时。

从军转政。

一下子太高,说不过去。

况且,军政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让丁原利用刺史任上,好好学习。

况且,这也是一个机会。

这并州属边境。

刺史多由有军务背景的人来担任。

虽只是六百石,但却有实权。

若不是张懿被杀,他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转任。

当年董卓也是如此。

从戊己校尉转为刺史。

如今自己从武猛都尉转为刺史。

应该也属常见。

而董先当年是白身。

这些年下来,先为郎中,然后守灵丘长。

结果刘宽最后一把,把他推到千石县令。

虽然这里面有董先立功的成份在内。

但不能不说,董先都抓住了给予的时机。

比如特设一乡。

竟然有人为他的年少辩论。

再比如上太学时,这刘宏好不容易去一次。

偏偏这董先能先让牡丹冬季开花,吸引天子注意。

这才为升县令打通关卡。

还有历任官吏,只有董先,宦者不反对,儒者也不反对。

几乎是一路绿灯。

所以丁原不敢轻视。

再加上这些年董先对丁原礼敬有加。

这丁原又有求于董先。

甚至用刺史之尊,来拜会县令。

这用心董先岂能不知。

“使君有话尽管直说,先一个人,无不遵行之。”

丁原见状,也不客气。

“董小郎君手握并州四郡先锋义从,望能为我所用,驱逐叛军。恢复并州秩序。”

说实话,当初五郡要求先锋义从入驻,本来是用来对抗鲜卑的。

并不涉及州内事务。

所以无论是公綦稠率乌桓营讨伐张纯张举,还是这次休屠各胡反叛。

先锋义从都按兵不动。

战事一起,必有伤亡。

这伤亡抚恤,可是董先自己内部消化。

不在边郡驻守的军费内。

简单说就是,这是在业务之外。

要做可以,要加钱!

但如今提出的人是丁原。

这让董先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拒绝。

“使君,先锋义从大多都是响应侠论北上的游侠义士,对外守国护边,是他们的想法。”

“但如果要对内用兵,我怕他们会有异心。到时无法凝聚军心,就未必能胜!”

“况且,使君若无钱粮保障,到时只是凭添伤亡!”

董先讲的是事实。

若是只涉及董先一人。

董先可以遵照执行。

但丁原的要求,涉及的不止董先一人。

董先不能替人答应。

丁原听了董先的话,想想也是。

于是他退而求其次。

“我欲请董家小郎君兼任并州刺史部别驾从事一职,替我行部,为我安抚并州诸郡。”

“另兼雁门郡国从事,为我察举督促郡国。”

既然你的义从兵力不给我,那我就让你当别驾。

让你替我去做。

我给你相应的权力。

以千石平城令,兼雁门郡从事,别驾从事。

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

别驾从事,行部奉引,总录众事。

刺史在场,别驾导引,是为别驾。

刺史不在,则总录众事,是为从事。

意思就是,丁原让董先当自己的替身。

既监督察举雁门郡的吏治,又当刺史替身,总录众事。

董先以一县令,去督促自己上官雁门郡守。

同时还要替刺史行部,总录州部众事。

这种待遇前所未见。

但因州部吏员,皆州部自行辟除,仅为百石,还不及千石县令。

所以并不用通过朝廷批准。

只要刺史用得顺手即可。

即使过分,前无古人,但并不妨碍丁原的任命。

董先自然知道丁原的算盘。

但他也没有办法。

已经拒绝了一次,总不好拒绝第二次。

于是董先谢恩接下。

这并州刺史别驾一职。

如何履职,何时履职。

况且自己还有平城令一职在身。

主动权总体上还在董先手上。

丁原得到董先的承诺。

虽未拿到义从的指挥权。

但也算有了眉目。

日后若有事,指使起来,也算师出有名了。

他这才率吕布、张杨等人南下。

身为刺史,丁原并无固定办公场所。

所以走到哪算哪,到处都可以监行州部。

大汉乱成一锅粥。

雒阳自然有人会担心。

比如太常刘焉。

他心怀家国。

向刘宏提出建议:

“各地到处都发生叛乱,这是因为州部刺史权小威轻而造成的。”

“刺史权力小不能禁制坏人,威权轻无法调整用人,这才引起黔首叛离朝廷。”

“应该改刺史,置州牧,并选用清廉,名声好的重臣担任。”

简单说就是,到处叛乱,总是向雒阳要人要钱,这样刘宏很累的。

如果适当放权,让那些清廉名声好的人去地方组织平定。

这样刘宏便可以轻松一些。

而且也能反应及时。

不至于拖延的时间太长。

州牧本来就有。

比如中平元年,平定黄巾起义的大功臣皇甫嵩便被封为冀州牧。

但只任职不到一年,就被调到三辅镇守王陵了。

刘宏听了。

深有体会。

他天天听各地报告叛贼起事。

真是烦死了。

这太常刘焉,果然是忠心爱国。

为吾想了这么好的方法。

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如果由刘氏子孙出任各地州牧。

那么这天下终归还是刘姓。

也没啥大不了的。

刘焉提这个建议,也有自己的考虑。

他想任职交址牧一职。

那里虽然地处湿热,但也是繁华之地。

这交址好歹有五十六城,四五十万户,近二百万人口。

而且地处靠海,不乏珍珠、珊瑚、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奇之物。

还有商人于海中互市。

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

谯郡谯县。

曹操的老乡。

有许氏宗族坞壁。

正面临葛陂黄巾的攻击。

豫州商队长莫午得到郡县肆者报告。

得知少主锦囊中人许褚所在坞堡,正遭黄巾攻打。

于是莫午立刻向东方商团长祈干提出申请。

派人为许氏坞壁解围。

他们早已知道黄巾圣姑张宁之事。

也知少主有张角的黄绢符旨。

于是祈干想试试看。

希望能以此劝说葛陂黄巾。

有了祈干的批准。

莫午便带祈干带着粮食来到许氏坞壁。

这时许氏坞壁已坚持十余天。

人太少打不过。

弩箭也用光了。

坞壁中的男女老弱,只能用石头凭借坞壁御敌。

黄巾见状也不强攻。

他们知道坞壁中肯定缺少粮食。

看谁耗得过谁。

许氏家主见状。

让许褚假装投降。

提出用坞壁中的牛与黄巾交换食物。

黄巾同意了。

许禇拿到粮食后,便立刻倒拽牛尾。

硬生生把牛拽回坞壁。

黄巾大吃一惊。

更加不敢强攻坞壁。

而祈干和莫午的到来。

无疑为双方提供一个台阶。

祈干以黄巾圣姑张宁为由,劝说黄巾撤兵。

尽管祈干说得有声有色。

但黄巾当然不会听信祈干一面之言。

可他们也不想在许氏坞壁前死嗑。

于是假借派人入太行黑山师核实为由。

拿了祈干给予的钱财,趁势撤走。

祈干他们也没想到。

原来少主锦囊中的许褚竟是能倒拽牛尾,力大无穷少年。

少主如何能未卜先知?

他们也不清楚。

当年找到锦囊中的许褚时。

许褚还是孩童。

个头是粗壮,但看不出如此神勇。

再加谯县许氏也有数千宗族。

许褚年幼未能成行。

而许氏家主得到祈干送来的粮食。

得知前来义助的竟是族人许烈投身的灵丘董氏。

灵丘董氏的名头。

以前祈干莫午也有为许褚一事来访。

但总觉得董氏只是商贾之人。

不可托付。

而后许烈邮书,他们才知道董先在北境的事迹。

但又不好意思拉下面子。

如今承蒙董氏救援。

前有许烈效忠董先,是信鸽营教员。

后有祈干口中,少主锦囊提及的许褚。

这让许氏家主感慨万分。

或许这便是个时机。

为许氏谋一条退路的机会。

可不能错过。

许氏家主决定,让许褚北上。

为谯县许氏留下一条退路。

也可报救援之恩。

许褚刚满弱冠。

仗义好侠。

他与兄长许定,结交的尽是游侠之辈。

这次黄巾围困。

也多亏这些游侠相助。

如今家主有令。

兄长许定在家。

许褚报恩董氏。

有游侠义士事迹在前。

有族人许烈受重用在后。

许褚自然愿意遵从。

家主为许褚取字仲康。

令他跟随祈干北上。

而许褚的游侠伙伴,早已对董先侠论有所耳闻。

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北上。

祈干自然允许。

安排好商队人马与许氏互相照应。

一行近百人,便随商团商队北上。

一路自有各地综合经营场所保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斗罗:炎帝徒弟勇闯斗罗大陆

旻旻吖

异域使命

自在飞花1

浮世愿

秃尾巴老陆

满门炮灰,我成为团宠小师弟

听风三百遍

星璇洛逸

瑾言言

和霸道军少闪婚后真相了

纤指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