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夕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4章 预知未来,长于世,生于间,梦幻夕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现在,答案就像水中的倒影,直接浮现在他眼前。
这种能力时强时弱。
有时只是一个模糊的预感,有时却是栩栩如生的画面。
在茶馆里,他能预知小二下一步会打翻哪个茶壶;在书院中,他能猜到哪位学子会在考试中作弊。
最奇妙的是,当他全神贯注时,甚至能\"看\"到片刻之后的未来。
一个月夜,李浮生做了个实验。
他站在河边,集中精力想象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突然,他\"看见\"一条鲤鱼跃出水面。
这个画面刚在脑海中闪过,现实中就真的有一条银鲤破水而出,在月光下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
\"预知未来?\"李浮生喃喃自语。
但这种能力也有限制。
越是重要的、牵涉人多的未来,看到的就越模糊;而越是近在眼前、关乎个人的小事,预知得就越清晰。
而且每次使用后,都会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消耗了某种看不见的\"力气\"。
李浮生渐渐摸清了这种预知能力的规律。
那是一个安静的午后,他坐在书房里,尝试着主动触发那种奇妙的预见状态。
茶香袅袅中,他发现只有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知道\"某件事时,那些未来的片段才会浮现。
就像打开一扇门——必须要有推门的意愿,门才会开。
\"原来如此,\"他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茶杯,\"不是天机主动示现,而是我心有所求,才得见一二。\"
起初,李浮生还会使用这种能力。
但使用过几次之后,他就察觉到了不对劲。
开始是自然的好奇,随后下意识的确认,之后,成了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
\"就像...\"李浮生在心中想道,\"常年依赖拐杖的人,双腿会渐渐失去力量。\"
意识到之后,李浮生开始有意识地戒除这种能力。
就像戒酒之人远离酒肆一样,他尽量避免可能引发预知的情境。
当\"想知道\"的念头浮现时,他会立刻转移注意力,或是用理性分析取而代之。
这个过程比想象中艰难。
有好几次,在遇到棘手问题时,那种熟悉的冲动又会卷土重来——\"只要稍微用一下能力就好\"。
但李浮生都忍住了。
他宁愿多花时间观察、思考、推理,就像获得能力前那样。
\"预知就像作弊得到的答案,\"他在笔记中告诫自己,\"看一次是参考,看两次是依赖,看三次就会万劫不复。\"
李浮生站在渡口边,目光追随着一位正在与船夫讨价还价的商人。
微风拂过,带来江水特有的潮湿气息。
他注意到商人右手小指上的墨渍,腰间算盘的磨损程度,以及说话时不经意流露出的南方口音。
\"这位客官应该是从杭州来的绸缎商,\"李浮生心想,\"最近生意不顺,急需压低运费成本。\"
就在这个念头浮现的同时,他眼前闪过几个片段:商人在客栈清点账本时的愁容,一封被揉皱的家书,以及最终成交的运费价格。
这些画面来得快去得也快,却完美印证了他的推断。
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训练,李浮生已经找到了能力使用的最佳平衡点。
他不再依赖预知,而是将其作为验证推理的工具。
就像此刻,他先通过观察得出判断,再用预知稍加确认——这种方式既不会削弱他的观察力,又能保证判断的准确性。
更奇妙的是,李浮生发现这种能力的范围正在自然扩展。
某个春日的午后,李浮生在书院偶遇一位名叫陆明的年轻学子。
通过交谈中的蛛丝马迹,他推断这个年轻人将来会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当他深入思考这个推断时,眼前竟然闪现出十年后的画面:陆明身着官服,正在审理一桩案件。
\"有意思...\"李浮生暗自思忖,\"似乎随着我推演能力的增强,预知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